< 返回

建国前佘山地区历代大事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9-21  点击量:368

  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

  据汤村庙、平原村、姚家圈、广富林、钟贾山、北竿山、佘山、辰山等8处新石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55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从事渔猎、耕种和饲养等生产劳动。遗址文化类型包含了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广富林文化。

  东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吴孙权封大将陆逊为华亭侯。华亭始见史志。九峰地区属华亭。

  西晋

  太康元年(280年)吴亡,陆机、陆云退居小昆山一带乡里,读书十年。陆机遗存的书法作品《平复帖》为全国现存最早的名人手迹;陆机所作《文赋》为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重要的文献。

  

  龙朔元年(661年)西域僧伽(泗洲和尚)来中国,于江南传道时在小昆山北巅建慈雨塔,又名泗洲塔。

  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九峰地区属华亭。

  五代后晋

  天福年间(936-943年)干山(今天马山)东南山麓建圆智教寺。

  北宋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西佘山东麓建秀道者塔,又称月影塔。

  同年聪道人在东佘山骑龙堰下建普照寺(东庵)。

  同年僧洪庆在西佘山东麓建慧日寺。明万庆六年(1578年)僧元实重建。

  治平二年(1065年)西佘山山麓建西庵宣妙讲寺。

  元丰二年(1079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在天马山园智寺大殿佛前,东南之隅,建阿育王塔像一座,名护珠塔。宣和元年(1119年)塔颓重建,更名中阳塔。该塔毁于清乾隆六年(1729年)。

  南宋

  绍兴三年(1133年)东佘山建中庵灵峰庵,后称昭庆寺,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招抚使周文达在天马山圆智教寺后半山建七级八面宝塔一座,时显宝光,故名护珠宝光塔,亦称护珠塔。

  乾道元年(1165年)  释心古在小昆山北峰、傍慈雨塔建泗洲塔院,又名九峰寺,因尊泗洲和尚(西域僧),故名。

  庆元六年(1200年)刻《陆士龙文集》,为上海地区最早的一部雕版印刷物。

  

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月,元廷升华亭县为华亭府,领华亭一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 改华亭府为松江府,九峰地区在府治县辖内。

  大德八年(1304年)宣抚使周显在天马山建东岳行宫。

  大德年间(1297-1307年) 天马山护珠塔下建朝真道院。

  至元年间(1335-1340年) 浙江天台人陶宗仪为避兵乱,携家隐居泗泾南村,作《南村辍耕录》。后在凤凰山、厍公山分别建造别业。

  至正九年(1349年)黄公望以81岁高龄,冒初春大雪来九峰作《九峰雪霁图》。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陶宗仪在横云山考查,从晋墓中发掘古物“古铜水滴”,并将此事记载在《南村辍耕录》中。

  元末美术“四大家”倪瓒、黄公望、王蒙、吴镇流寓九峰三泖间,作画题诗。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僧德智重建佘山中庵灵峰庵。

  正统五年(1440年)松江知府为“三高士”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殁后葬在天马山麓竖墓碑。

  正统六年(1441年)秋重建佘山宣妙讲寺。

  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天马山南高峰建上峰寺。明成化五年(1469年)建大雄宝殿。

  正德二年(1507年)翻刻本 《晋二俊文集》问世。

  正德十六年(1521年)小昆山九峰寺内大钟铸成。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青浦县,佘山地区属青浦县。

  隆庆三年(1569年)圆智教寺僧镜圆募缘在寺傍重建二陆草堂。

  万历十二年(1584年)华亭知县为“三高士墓”封土修墓,重竖“三高士墓”碑。

  崇祯一年(1628年)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东佘山访问隐居在东佘山的大名士陈继儒,此后,几度到佘山,拜访陈继儒,并从佘山出发开始了长达4年之久的万里远游。

  崇祯二年(1629年)由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6人发起创立文社“几社”,为东南颇有影响的文学团体,九峰是几社成员常聚会之地。

  崇祯十六年(1643年)时年15岁的夏完淳与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名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

  

  顺治二年(1645年)夏允彝因抗清被捕,坚拒清官员劝降,作绝命诗,9月7日,自沉松塘殉节,葬于小昆山荡湾村。

  顺治四年(1647年)陈子龙抗清事败被捕,5月13日,在押解松江府城途中,投跨塘桥下自沉殉难,葬于广富林村。

  同年 6月夏允彝之子夏完淳因从事抗清活动被捕,押解南京,在狱中写下《南冠草》等文学名篇。

  同年9月19日夏完淳慷慨就义。年方19岁。后葬于小昆山荡湾村。

  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帝顺治赐泗洲塔院主持本月“乐天知命”四字,对联两幅:“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和“天上无双月,人间只一僧”。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天马山上峰寺大殿东南建摩云阁,铸就一尊饰金铜铸观音象。

  同年天马山中峰寺建成,俗称“斗姆阁”。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清帝康熙南巡舟行抵松江,留踪九峰,赐赠御书“奎光烛影”匾额于小昆山泗洲塔院,该院建造御碑亭供奉钦赐匾额。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清帝康熙南巡再抵松江,为泗洲塔院书匾“烟岚高旷”,并赐铜佛一尊。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春清帝康熙赐名佘山为“兰笋山”,并亲书匾额,命杭州织造员外郎孙成、苏州织造司库那尔泰两位钦差大臣,奏乐鼓瑟离京,坐船南下,恭送御匾至松江佘山宣妙讲寺。

  雍正五年(1727年)天马山圆智寺大火,庙宇内建筑大部分被毁。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廷对明末抗清死难诸臣予以追谥,允许建祠祭祀。陈子龙、夏完淳等人诗文得以公开出版。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天马山人周厚地辑修《干山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马山护珠宝光塔因近旁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而起火,劫后仅剩砖砌塔身,后倾斜,民间俗称“斜塔”。

  同治二年(1863年)法国传教士先后数次在西佘山购地共70亩(4.67公顷),建造教堂及江南教区神甫住房。

  同治九年(1870年)天主教教会在西佘山建成“苦路”。

  同治十三年(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西佘山顶建天主教堂,以及南大门直至山顶的天主教建筑群。

  光绪元年(1875)年   5月24日为佘山圣母的瞻礼日。是月乃佘山历史上首个“圣母月”。

  光绪二十年(1894年)天主教佘山中山堂建成。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西佘山建造天文观象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毗邻天主教堂东侧建佘山天文台。

  宣统二年(1910年)佘山天文台对哈雷彗星进行观测,并留下一批宝贵的照片。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松江府,华亭、娄两县合并为华亭县。

  民国3年(1914年)华亭县易名松江县,行政区划不变。

  民国4年(1915年)《九峰报》创刊。

  民国11年(1922年)佘山天主教堂迎圣母,罗马教皇派员观礼,远近天主教徒至者万余人。

  同年西佘山半山腰处岩壁上建佘山水准点,为我国较早的一个水准点,其海拔高程46.06米,是从上海第一个水准点——吴淞零点的张华浜基点引测而得。

  民国14年(1925年)天主教教友捐赠集资300万元(银洋),在西佘山顶的教堂翻造扩建工程启建。

  民国22年(1933年)原建于徐家汇、后迁于昆山县的地磁台,迁至佘山,称佘山地磁台。该地磁台是世界上创建较早并参加国际合作的16个地磁台之一。

  民国23年(1934年)春松江籍作家朱雯、罗洪夫妇邀请作家巴金来佘山旅游。

  民国24年(1935年)11月16日历时10年又6个月建造的天主教佘山教堂落成开堂。 时称“远东第一大教堂”。

  民国25年(1936年)1月殷石笙等人在佘山购地70余亩(4.67公顷),造屋开河,开始经营“佘山风景区”。

  同年10月10日砖(桥)~佘(山)公路通车

  同年11月《申报》编辑、总主笔协理张叔通编修的《佘山小志》初版。

  民国29年(1940年)2月中共青浦工委在天马山、小昆山发展共产党员,建立党组织。

  同年4月27日泗泾、佘山地区多个村庄遭遇侵华日军洗劫,部分乡村沦为焦土。

  同年10月中共淞沪中心县委在淀山湖和松江天昆区开展武装斗争,组建200余人的淞沪游击纵队(又称“昆青支队”),在天昆区一带活动。

  民国30年(1941年)3月昆青支队一部,突袭小昆山伪军据点,全歼敌伪一个排,缴枪20余支。

  同年侵华日军占据小昆山泗洲塔院。

  民国32年(1943年)敌伪第三区公所拆除泗洲塔院残留房屋,寺院被夷为平地。

  民国35年(1946年)6月4日天主教罗马教廷敕封佘山天主教堂为“乙级圣殿”,教堂举行迎圣母和圣母加冕仪式,由红衣主教田枢机主持,全国8位主教和万余名天主教徒参加。

  民国37年(1948年)5月天主教于斌主教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国民党官员陪同下,从上海抵达佘山天主教堂朝圣。

1949年5月13日松江县解放。翌日,青浦县解放。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021-37656895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沈砖公路4721号

沪ICP备11027303号-1    公安备案沪公网安备 310117020003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