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广富林遗址

发布时间:2011-09-21 00:00:00

  位于辰山塘东岸,广富林村北,施家浜河床及其两岸。1958年在当地开挖河道时被发现,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期文物,其中鹿钺纹黑陶尊腹部刻有梅花鹿和柄钺,同时刻有两组图形符号的陶器在良渚文化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发现。1961年上海市文管会考古部组织对该遗址试探性挖掘,揭开面积73平方米,出土了石犁、石斧、石刀、陶罐、陶盆、陶豆等遗物,距今4000余年。这次试掘探清,该遗址面积约7000平方米。遗址附近还发现原始社会的墓葬群,从骨架的位置和随葬物品看,证实当时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遗址西部又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2座,据考证,遗址包含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和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两层。距今约4000~2500年。
  1999年,上海市文管会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全面勘查发掘,发掘面积349平方米,发掘出大型建筑构件,发现这里有可能曾是上海最早的城镇。2000年底科考部门开始第三次发掘,面积达500平方米,发现一类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这类遗存在环太湖地区是首次发现,其来源可以追溯到豫东、鲁西南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又具有与当地先民共同生活的鲜明印记,属于良渚文化偏晚阶段,距今约4500~4200年。依据考古学定名原则,后被称为“广富林文化遗存”。2001年12月,考古部门在遗址发掘4个5米见方和一个约25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坑,深1米,出土了一个墓葬群和石斧、石镰、石锛等。
  2008年3月,随着这一带的规划建设,广富林遗址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开探方196个,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现场。从遗址发掘出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存,其中东周时期的青铜鼎残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发现。在遗址西北部发现5座保存有人骨的墓葬,这5座墓葬空间间隔大,头部朝向不一样,有东北、东南和西等多种不同朝向,这些现象和规划严谨、葬俗统一的本地区良渚文化墓葬差异明显,填补了广富林此前尚未发现墓葬的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发掘区西部发现广富林居住遗存,有西北-东南向的路面一条,由红烧土块和细碎陶片铺垫,使用痕迹明显。同时发掘到有干栏式和地面式两种类型的建筑,数十根保存完好的木桩和大批陶、瓷、玉、石、骨、木器等,在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稻壳,稻米等谷类遗存,还有梅花鹿角、猪、龟甲等动物的遗存。广富林遗址遗存的发现,为探讨4200年前人类族群的活动范围和迁徙以及环太湖地区的文化变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新材料。
  考古历史学家们认为,大约距今5400年前,崧泽文化开始逐渐演变为良渚文化。这一时期先民掌握了比较进步的水稻种植技术和用来收割的石镰。陶器中的壶、杯盂、鬹等饮器增多,酿酒成风,蚕豆、芝麻、花生和甜瓜等也有所种植。掘井技术则在原来水井的基础上,添置了防护木质井圈。陶器制作方面,著名的良渚黑陶被认为是世界其他考古发掘所从未见过的臻品,而且规格统一,器形规整,留有明显的专业生产痕迹。另外,良渚文化遗存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玉器工艺复杂,做工精细,款式多样,几乎可与当代制造的玉器相媲美。此,良渚文化遗址中的残麻布、绢片和丝带等纺织物品,均编织得精巧细密,显示出良渚文化时期业已达到的养蚕、缫丝和纺织技术。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共同崇拜的神像和许多原始宗教器具。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鹿钺纹尊上刻画有奔鹿和斧钺,是松江最早的图画和象形符号。遗址出土的遗迹和物品证明,当属于良渚文化类型。
  1999年上海考古工作者在广富林遗址发现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类新的文化遗存,距今已有4200多年,其独特性与良渚文化存在一些联系,而又是一种独立古文化产物,与其他几类新石器文化遗址遗存没有类同之处,也与稍后的马桥文化遗址相异。经对这些遗存特征进行研究比对,发现其具有鲜明的外来移民文化特征,与黄淮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相交融。2006年6月15日,来自全国和海内外50多位考古学者,相聚在松江召开《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暨广富林遗存学术研讨会》。通过专家评议,正式将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新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广富林文化”。2008年,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挖掘被评为年度全国七大出土文物重大发现之一。
  1977年12月,广富林遗址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021-37656895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林荫新路1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