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9-05 00:00:00
几场雨后,空气中满是清新,给这夏末添了些凉意。经历了一个暑天,最适合的活动莫过于登高远眺,让清爽的山风吹散一整个夏季的疲态。东、西佘山自免票以来,游人如织。不妨另辟蹊径,去天马山或小昆山走走,这两处景点门票价格皆不超过10元。爬山,赏景,观林海,极目远眺,实在是赏心悦目之事。
上海之巅:天马山
推荐游线:护珠宝塔→天马山佛光→天下第四泉→古银杏树→三高士墓。
天马山又名“干山”,相传春秋时干将莫邪在此铸箭而得名;又因山上寺庙众多,香火旺盛而又名为“烧香山”。还因该山体状如一匹腾空欲飞之马,故称“天马山”。在九峰诸山中,天马山最为高大,海拔99.8米,山体面积广达1800余亩。前坡山势陡峭,后坡则较为平缓;山上植被丰富,林木茂盛,山色蔚然深秀;园内现有护珠宝塔、天马山佛光、天下第四泉、三高士墓、二陆读书台、古银杏等景观。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记载:天马山原有十景,即三高士墓、看剑亭、餐霞馆、八仙坡、留云壁、二陆草堂、半珠庵、双松台、一柱石、濯月泉,今大多已湮没。现据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旅游规划,已确定天马山新十景:斜塔佛光、摩云揽胜、石洞探密、北峰日出、名贤传秀、琵琶夜月、天马春晓、仙林艳秋、云壁听秋、竹影临溪等。
护珠宝塔,俗称“斜塔”, 千年间依然巍巍伫立于天马山中峰右侧。在山脚下仰望,护珠宝塔宛如一根神针,斜插在天马山腰。沿着陡峭的山坡拾级而上,护珠宝塔缓缓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塔高约18.8米的护珠宝塔四周用木栏围起,伫立栏前,往塔上一眼望去,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个时至今日依然大大的窟窿,塔身因此向一边倾斜,仿佛摇摇欲坠……“斜”而不倒正是护珠宝塔的独特景致。
据松江博物馆收藏的《干山志》记载:这座塔建于宋代元丰二年,传说为当时横山乡绅许文建筹资所建。宋绍兴年间,招抚使周文达奉宋高宗所赐的五色佛舍利珠藏于塔内,时现宝光,故名“护珠宝塔”。1982年上海市文物部门勘测结果显示:护珠宝塔已向东南方向倾斜了6°51’52”,中心移位达2.27米,其倾斜程度超过了意大利的比萨斜塔。
游览护珠宝塔,最好选在东方破晓、日落西山时分或是雾天。神秘的天马山佛光有两大奇观:一是佛在护珠宝塔周围出现,每当东方破晓或日落西山时分,如阳光穿破带有水气的云层,就会在塔身周围形成一个七彩光环,色如彩虹,形如车盘,镶挂在塔腰或塔肩上,美丽动人;二是雾中“朝塔蜃影”,据《周忠祈塔朝》一书介绍,大雾天常有众塔幻影聚于护珠宝塔周围,当地人称该塔为“塔中之王”,因而会产生“百塔来朝”的天象奇观。
护珠宝塔南坡可见天下第四泉又称“濯月泉”。明代学者何三畏的《第四泉记》中称:“老之郡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掬之明目。此泉自山中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汩而下。”据传,唐代茶圣陆羽曾访天马山,缘坡下泉溯流觅其踪迹,见源头有一石池,深广各丈许,泉水自池底不断涌出。后人在池中发现一石,石上隐现文字,细看乃“天下第四泉”字样。经考证为陆羽的手迹。当年,陆羽在江南一带不仅研究茶道和茶具,还专门考察沏茶的泉水,并以水质的优劣定下天下名泉:镇江的“中泠泉”为天下第一泉,无锡的“惠山泉”为天下第二泉,苏州的“剑池泉”为天下第三泉,天马山的“濯月泉”为天下第四泉。这里的泉水甘冽,用此水泡上一杯上海龙井,那是上等的饮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天下第四泉”水源已时断时续,适逢下雨天,泉水仍从石罅中汩汩流出。
距护珠宝塔东北方向20米许,有一株古银杏,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九峰十二山中最为古老的一株名木。其分枝呈龙爪状,互为呼应。坊间传说此株古银杏为山神之巨掌,鼎力支撑着护珠斜塔,故此塔逾数百年(自倾斜之日起)而不倒。民间还有“若在树干上钉钉子便可得子”之说,于是竞相效仿,天长日久,致使主干大都枯萎。然而有一枝却长得生机勃勃,令人啧啧称奇。
坐落于天马山东麓的三高士墓,是一处极其幽静的所在。东南为杨维桢墓,西边为陆居仁墓,北边为钱惟善墓。三位高士都曾在朝廷为官,但在元末群雄并起时,先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张士诚曾数次招他们做官,都坚辞。三人在当时的文坛可谓成就卓著,铁笛道人杨维桢多才多艺,书画诗词音律无一不精,他创立的“铁崖诗体”独领风骚,是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瑁湖居士陆居仁才华出众,书艺倾动朝野,著有《松云野褐集》等;东湖散人钱惟善是吴越王钱镠后裔,博学多才,诗词史志及医道都有建树。三人分别有“文章巨公”、“一代名手”、“曲江居士”之称。
二陆故居:小昆山
推荐游线:九峰禅寺→二陆草堂→二陆读书台→摩崖石刻→夏氏父子墓。
小昆山地处九峰最南端,山高55米,山地面积500亩。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曾作《昆山》一诗中称: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可见“昆山”之名由来已久。后人因山名与江苏昆山之名重复,故在山名之前冠之以“小”。其山形有南北两峰,南高北低,全山略呈 字状,“8” 山色圆秀朗润。又因北峰酷似卧牛之首,故当地又有“牛头山”之俗名。
北山峰上的九峰禅寺,建于南宋乾道元年,原为泗洲塔院。明清两代,先后在塔院内增建真武殿、西方殿、三圣阁、藏经阁、宝训堂、水月殿、大雄宝殿等多重殿宇,宏伟壮观。据清人叶梦珠在他的《阅世篇》中记载:清顺治五年,寺内僧人以为小昆山南高北低,而大殿面临正南,风水不佳,决定移向。令人称奇的是:一夜之间,片瓦未动,塔院大殿及佛像全都从正南移向正北。此事惊动了顺治皇帝,当即御书“乐天知命”横幅和“一池荷叶衣无尽,数亩松花食有余”、“天上无双月,人间本一僧”两副对联赐给塔院住持天童本月和尚,泗洲塔院遂知名日隆。如今在泗洲塔院遗址上新建的九峰禅寺规模雄伟,气势恢宏,属江南名刹。
大名鼎鼎的二陆草堂实为一座南北对称的两幢粉墙黛瓦建筑、砖雕门楼及天井组合而成的合院。内祀陆机、陆云像,陆机的《平复帖》(仿作)和《文赋》,还有陆机的名句:仿佛谷水阳,婉娈昆山阴。在“华亭鹤唳”雕塑下,存有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的墨宝:玉出昆冈。二陆陈迹,到了唐代就湮没无存。历代文人墨客虽多次主持修葺,但皆毁于兵火。直到十年前,才在原二陆故居的遗址上建造恢复了“二陆草堂”。
二陆读书台位于九峰禅寺坡下,是一块长24米、宽8米的平地,似人工开凿。台后有一屏石壁,高6米。相传吴亡后,二陆兄弟隐退故乡小昆山,闭门读书十年,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上世纪90年代,游客在读书台附近的崖壁上发现一块摩崖石刻,上刻“夕阳在山”,字体古朴苍劲。后经专家考证,这个石刻绝非现代人手迹。对此,有关专家再作深入研究,反复比对晋以来著名书法家的笔迹,终于发现,石刻手迹有点像北宋大文豪苏轼的手迹,且左下方落款“子瞻”。后又经松江籍一些书法家研究,还请教研究宋史的专家学者,才确认为是苏轼手迹。由此证明,苏轼的确到过松江九峰一带;松郡九峰早在北宋时期就已经十分出名。
下山往北,瞻仰夏氏父子墓。夏允彝、夏完淳是明末名士,著名文学家。夏允彝,松江人,明崇祯十年进士。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夏允彝偕乡友陈子龙及儿子夏完淳等毁家起义,起兵抗清,成为明末抗清的领导人物,后兵败,华亭沦陷,他在松江西郊花园浜投水殉节,葬于故里小昆山荡湾村祖茔。其子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 14岁即随父抗清。父亲殉节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不幸被捕押解南京。清兵见他年少,劝他降清,他却慷慨陈词,痛骂明降将洪承畴。在刑时,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夏完淳有“神童”之誉,《狱中上母书》诗赋称得上血泪交融: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夏氏父子墓坐落于小昆山荡湾村北开阔的田野中。石驳墓基围成一块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约2米,面宽约30米,占地二亩余,陈毅同志亲笔题字。1956年,夏氏父子墓被当时的江苏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后,其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版权所有: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021-37656895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林荫新路19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