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天马山再添文化新景观

发布时间:2014-01-21 00:00:00

  历时数年研究论证、实地考察以及7个月的施工建设,位于天马山东麓的三高士文化纪念园日前揭开神秘面纱。

  天马山古称干山,传说春秋吴国干将铸剑于此而得名。干山现已成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沿山中一条弯曲石径拾级而上,可以直达“三高士”墓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段成桂题写的“三高士墓”石碑映入眼帘。

  史载杨维桢与好友钱惟善、陆居仁同葬于松江干山,史称“元末三高士”。三人生前在松江府境内诗文唱和,死后同葬此山,传为佳话。《松江府志》记,位于天马山东麓的“三高士墓”,南为杨墓,其左2丈为陆墓,又稍左靠北1丈为钱墓。又据《干山志》记载:“万历甲申华亭知县陈秉浩封土修墓,立三高士碑于其上。”近几年,经过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现场考察,再次确认杨维桢等“三高士墓”在松江天马山。

  沿西侧亭廊沿阶而上,首先进入视野的是“看剑亭”,包括两侧由钱汉东题写的楹联“干氏千年居此山,题诗给事最幽闲”。沿回廊向前,依次可见卧松亭、听笛亭。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其上的匾额还是楹联,抑或整个文化纪念园的墨宝,大部分均为松江本地的书法家题写。而象征文人高尚品格松、竹、梅被栽种在回廊内侧。

  回廊尽头有一处休息的木质平台,围树而建的木质坐凳可供游人小憩。等坐定休息间,平台一侧的9幅青花瓷板画呈现在眼前:《铁崖读书图》《文章巨公图》《应奎文会图》《高士唱和图》《游历峰泖图》《桃李芬芳图》《铁笛道人图》《干山求剑图》和《思故返乡图》,讲述了三高士来到松江进行文化活动的起源和动人故事,均为上海当代书画家魏力峰根据三高士的故事原创而成。

  “三高士墓”石碑东侧不远处,结构简洁庄重、匾额为“文缘坊”的石牌坊伫立在山间小道上,“高士遗韵诗文三泖皆风采,名硕启后书画九峰尽鸿儒”、“才以气雄高言已成啸虎之风,品由心定翰墨也润涌山之浪”两幅楹联由松江书家大明堂主人刘兆麟先生和英然草堂主人彭烨峰书写在正反两侧。

  穿过文缘坊石牌坊,沿林荫道向东而下,20多米高的“留云阁”作为文化纪念园的最后一处文化景观,醒目地出现在前。楼阁起源于干阑式建筑,因带有平座,即室外回廊结构,有别于楼,一圈以线条画形式展现赵孟頫、杨维桢、钱惟善、黄公望等一批元代文化名人结缘松江的画面图景。阁内有三高士画像和遗址实景拍摄图片等内容,阁本身可供游人远眺、游憩。

版权所有: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

联系电话:021-37656895

联系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林荫新路1999号